记得当年,我选择踏入教育界,主要是因为无法加入警队,因为不公平,我面试失败了。
后来,我踏入了教育界,直到今天。
我的第一支球队,是中正小学男队。印象最深的球员,是国文。直到今天,我还常常见到他,他的孩子也是学校的篮球队员。还有几个孩子,我都还记得——他们的脸孔、他们奔跑的身影、他们在场上的拚搏。
当我开始训练这支队伍的时候,我就看得出他们能成为一支强队。果然,他们一路杀进决赛,对手正是中华小学——而对方的教练,也是我过去的教练。那场球赛,我们输在体格,却赢在速度。快攻、反击、团队默契……比分咬得很紧。记得当时,我的背后站着好几位教练,不断给我提醒、给予支持。这场比赛,中正最终夺冠。我始终觉得,赢球不是因为我,而是因为那一群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人。
我们捧起冠军,我也带队参加全国赛。其后更有机会吸纳中华的几个高子,让球队阵容更完整,我也能依着每个人的专长排兵布阵。
学联赛在关丹举行,第一次全国赛,我们出师不利,输了。最深印象是对垒雪兰莪队——一支强队。可惜球员一路被压着打,更可惜的是不断出现不公平的判罚。我气不过,选择带队弃打。球员们站在场上,等到终场哨声响起——那一刻,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无力与心痛。
后来我进入师训,再回到母校中华执教。坦白说,某部分原因是为了继续教球。
第一年的球队输了。
第二年,我们得了亚军——却是赢了一分,也算输了一分。三人赛的赛制不公平,裁判也偏袒对手,而对手正是中正小学,比赛又在他们主场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当年中华教练的压力——孤军作战的滋味。
但我们仍然进入全国赛,而那一批球员日后也有人加入了国家队。
再后来,遇见一支我至今仍心怀骄傲的队伍——其中包括宝塔的弟弟。这是我执教过最强的一队。他们在州赛夺冠,又在全国学联赛闯进四强,只以几分之差输给冠军队。那场球,我输得心服口服,因为对方幕后站着国家教练。我只是替孩子们觉得可惜,他们打得真的很好。
接下来的几年,我还是带出几支不错的队伍。训练球员需要长远计划,也要同时培养后备军。若没有那份热忱,真的撑不下去。千禧年后,因为家庭因素,我离开了篮坛,从此不再踏足。
有人说,我能回到中华,是因为篮球。对我来说,自读书时代起,我就把时间交给了篮球,也因为篮球耽误了学业。但就算运动再好,也未必能靠它继续深造——人生还是要靠自己去走。回到学校执教、担任多年教练——我觉得已经足够了。
后来我为学校所付出的努力,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。谁也没有亏欠谁。我的篮球岁月,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