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低年级的时候,课室外面就是游乐场,还有草地;
在高年级的时候,校舍外面就是篮球场。上课前和下课的时候,就在球场玩乐。后来,开始打球了,花更多的时间在球场。
为了回家可以玩乐,所以一定在学校先把功课做完。放学后,书包一扔,就跑到附近去玩。看到水沟就跳进水沟捉鱼;看到红毛丹树,就爬上树采红毛丹;看到附近的马来小孩,就相约打西式拳击;要不然就相约到附近的草地踢球,打输了就互相叫嚣。傍晚时分,就在草地放风筝,还斗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。会骑脚车后,就骑到不远处的游乐场玩。
升上中学,就不断地在球场奔驰。打篮球、打英式篮球、抛铅球、跳高,总之运动项目填满了我的时间。当然,有的还在拼命读书,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。然而,一群中三考试不及格的学生,就提早出来社会工作。好多年过后,就看到某某人成了餐馆的老板、修车厂的老板、五金行的老板,当然也有的当推销员,各种行业都有,只是为了生活。
读书时期多姿多彩。中四、中五时,就相约去踢“死狗”,要不然就去拍沙龙照,有的还相约去拍拖。家长忙着工作,也没有时间管孩子。有的还必须帮忙家里,做家务、做生意。忙碌的生活,填满了我们的时间。
成年后的我们,为了生活而忙碌,很努力地工作赚钱,希望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。于是,就让补习班填满了孩子的时间。放学后直接去托儿所,做功课、补习。周末就上兴趣班,要不然就到商场逛逛。学生没有机会出外玩乐,父母亲也不放心。他们的生活圈越来越小,更不用说社交。父母会准时到校接孩子回家,然后直接送去托儿所或补习班,减少他们在学校溜达的时间,更不用说在外头看到学生的身影。
千禧年过后,科技发达,网际网络迅速发展。这就是所谓的 Z 世代的小孩,他们接触了电子产品。许多短视频可以在油管上看到,还可以上网玩游戏。后来,又有更多的社交媒体。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在外溜达,买了电脑让孩子学习。然而,玩乐占据了学习的时间。孩子在家也好,可以避免在外学坏。可是久而久之,他们开始渴望宅在家里,当个“宅男”算了。
双亲工作的时代,必须很努力地工作。他们要付孩子的补习费、托儿所费用,还有各种兴趣班的费用。然而,假期时,还会带全家出游。除了家里,可以多一份安全感。其实,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复杂了。女孩害怕被男子拐带、被骗情骗身;男孩害怕被人霸凌、被拉入黑社会。除了学校,家里就是避风港。既然如此,就索性呆在家里,哪里也不去。然而,时间久了也会觉得闷,那么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他们的娱乐工具。
这个大环境的改变,造就了现在的孩子。学校没有空间让学生玩乐,只有上课、下课、放学。有的学校,唯一能让青少年放松玩乐的体育节也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辅导班,还是用来上课。慢慢地,学生也懒得动了,别说打球,可能连跑都懒了,恨不得趴在桌子上睡觉。久而久之,他们来到学校只是为了应酬。加上没有考试班,还可以直升中四。父母也觉得无所谓,只要孩子继续留在学校最好,至少不会学坏,也有人帮忙管。学校的各种活动,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时间。可能每个月都有活动,觉得无聊的学生就索性逃课,在家上网玩游戏更好。
上课提不起劲,也懒得参加活动。加上疫情期间,习惯了关在家里,就赖在家里最好。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手机和电脑。必须上网课,必须登入政府的各种网站学习,有的还上网补习班,那不是更好吗?连出门也无需,就可以学习。慢慢地,也觉得老师所教导的,都可以上网找到,甚至更快更好,那又何须老师的教导呢?
有的老师更妙,直接把功课丢在群组,教导学生自学。既然如此,那又何须老师呢?父母也觉得无所谓,只要孩子肯学习,什么方式也没关系。而且待在家里,至少很安全。
当然,还是有很多很努力的学生,但落在后头的学生肯定也不少,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很多。如此的成长环境,造就了现在的学生。学校的空间被硬体设备占据了,在社区可能还有一个游乐场;在家里,却只有冷漠的电视机和电脑。
也许孩子会利用电脑的优势,开始学习编辑网页、设计游戏、玩游戏买卖工具赚钱,有的投资股票。当然,也有不少沉迷于拍摄短视频、玩抖音当网红。有的甚至想,既然可以靠这些赚钱,那又何必继续学习?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家里贫穷而打暑假工,他们工作的目标只是为了买手机或喜欢的东西而已。
既然手机和电脑,或是眼前的事物已经可以满足他们,那么他们还有渴望吗?他们相信,简单就好了。如果能赖在家里当废青,似乎更好。
现时代的青少年,就是困在自己的世界里。是学校把他们推出去,是社会拒绝了他们,是家庭困住了他们。
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