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

网络放大了问题,也放大了态度

 


之前,我和一位还在中学就读的孩子谈起网红制作视频的内容。

他的见解是:现在的人很多都是“趁流量”,只不过有些人所做的内容并不被大众接受。然而,因为有了网络世界,他们看了许多网红的视频,就会想出更“突出”的内容——这也是现今年轻一代的思维模式。也因此,有些国家严禁儿童浏览特定网站。

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。过去的黑社会、流氓、大耳窿等,也都是严重的社会现象;只是因为当时网络不发达,很多事情不为人知。比如,最近流传的“中学生打老师”视频——难道以前没有发生过吗?曾经也有学生殴打老师,只是那时没被大量传播。如今,因为媒体的关注与舆论的放大,这类事件显得更加严重。类似的,还有最近发生的国旗倒挂事件,过去也可能发生,只是没有被广泛讨论。

成长中的学生思想各异,这也是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。那么,问题到底出在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,还是社会环境?我在抖音上看到许多视频内容充满了仇恨,尤其是民族之间的摩擦。无论是学校、家庭、社会,甚至国家层面,人们都在互相指责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唯有内心足够强大,才能不被仇恨淹没。

许多网友发表意见时,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,争论甚至辱骂不断。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传达信息时更心平气和?当孩子看到大人如此行事,他们也会耳濡目染,将来在不同的时代,可能做出更加极端的举动。很多人做直播或视频,发表意见时,总觉得自己传达的是“对”的内容。其实,对与错常常只是个人的观点。与其争执,不如分析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,传达正确的思想。

不同年龄层对同一件事的感受也不同。老年人看到年轻人拍摄的视频,或许觉得是胡闹,不易接受;孩子看大人的视频,也可能毫无兴趣。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世界观里,不断批评别人的“不对”。年轻人往往没有回击的本钱,因为缺乏资源与话语权;而有些成年人的留言,却令人难堪甚至侮辱。

互联网原本是让人获取更多、更快信息的工具,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。大家觉得“反正只是打几个字”,又互不相识,但当事人可能因此留下深刻的身心创伤。许多事发生后,只留下“后悔”二字。

在网络发达的今天,我们能学习更多,也能轻易抄袭内容。但是否还在思考?还在求学的孩子,话题已从“礼义廉耻、尊师重道”转向“科技与未来”。教育本就不简单——学校是否传达了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观念?家长是否真正关心孩子,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?

往往要等到孩子出事,才惊觉他们会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。面对他们,我们是不断辱骂,还是给出正面的批评?他们当然需要适当的惩罚,但不必被残酷对待,更不该被推入深渊。

就像学校倒挂国旗的事件。当我教孩子画国旗时,会告诉他们要画七条白线、七条红线,星星的角数、月亮的颜色等。如果他们画错了,我不会因此受到重罚,而是告诉他们错误并让他们改正。

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,如今似乎都活得战战兢兢——害怕犯错、害怕被辱骂、害怕祸及家人,甚至害怕永远得不到原谅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